close

這是一篇沒有太多圖像的文章,在開始之前,希望各位先看看這個影片:

近年來,市面上大談Design Thinking的書籍越來越多,在一兩年開始尤其頻繁,但「設計思考—Design thinking」,到底是什麼呢?

首先,這個詞如同「設計」一樣,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解答或定義。但先給部落格的讀者一些基本認知,那就是「設計」並不等同於「美學」、「造型」,即便這是很常出現的誤解。

在國外,許多工業設計師早已離開了造型的修飾,離開了發泡材和油土;他們的任務是探索新產品的可能,換言之,是在產品構思的一開始,就要利用創意當武器。

聽起來很玄妙嗎?看看iPhone和Dyson。

如果是在過去的生產流程,現在只會有越來越好看的按鍵手機,也許速度慧越來越快、越來越薄,但永遠不會有現在智慧型手機的世代。

同樣的,老舊的生產流程也只會產出效能越來越好,造型越來越屌的吸塵器,而不會有「無集塵袋」這種瘋狂主意的出現。

現在你可能會想:「哼!誰說這是工業設計師的功勞,智慧型手機很有可能不是Ive(蘋果的工業設計副總裁)的主意啊!」

的確,這個idea可能是某場會議中某個獨具慧眼的傢伙想到的,也有可能是別家公司先想到的,也有可能是老闆自己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的。

但可以確定的是,他們都是「設計思考」的追隨者。

image.jpeg  

《設計思考改造世界》是IDEO—一家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執行長Tim Brown寫的,在茫茫書海中特別推薦這一本。

說到底,設計思考到底是什麼呢?

Tim Brown提到,設計思考其實是一個探索的過程,書中提到了3I,分別是inspiration(發想)、ideation(構思)、implementation(執行),發想是刺激你尋找解決方案的機會、構思是想法的催生而執行侍從研究室到市場的步驟,而這幾個步驟會在設計的流程中來來回回不下數次,像是一開始影片中提到的,先有思考,才有設計,然後再來思考,再重新設計;design thinking就是如此一個交互來回的曲折過程。比方說,在測試原型產品時,消費者的反應可能激發了設計師不同的idea,因此開啓了更有遠見、更有前景的想法,而這種洞見會讓我們重新思考原本的假設,進而修正或完美整個情境。

舉例來說,假設Dyson早期在設計集塵袋吸塵器時,意外發現每個實驗者在收集塵袋時都發出了「嘖」的一聲,進而引發他探索無集塵袋的可能,然後發明了現在的Dyson吸塵器。

如果在老舊的做法中,Dyson可能只會關注吸塵器是否對使用者來說太高或太重,而沒辦法跳脫出思考的框架,發明出革命性的產品。

設計思考就是這麼的不一樣。

這種作法唯一的風險就是來回的交互運作可能曠日費時,這點不可否認。但Dyson花了五年,做了5126個失敗的模型才成功,現在回頭看,很值得吧!?

蘋果電腦的成功故事同樣也是,市面上介紹他們成功的書籍太多了,讀者不妨自己去體會,他們在哪裡使用了設計思考的魔法。

國外的設計思考已經逐漸推廣開來,但台灣似乎還把設計師停留在「美工」的階段,設計師還沒有被擺在思考的前端,而是放在生產線的最末端,作些外型修正的工作。如果設計思考的觀念再不進去台灣企業,只怕將來的我們只會生產一個又一個的按鍵手機,跟裝著沈重集塵袋的吸塵器了。

下面是Tim Brown的演講,談設計思考,相當推薦一看: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signWeekly 的頭像
    DesignWeekly

    DesignWeekly設計週刊

    DesignWeek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